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新闻
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环境保护分会召开2023年年会暨减污降碳技术交流会
来源: 作者:王宇鹏 张硕 张锦云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25日
+ . -

  921~23日,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环境保护分会(以下简称冶金环保分会2023年年会暨减污降碳技术交流会在宁夏中卫召开,会议由冶金环保分会与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冶环保)联合主办,来自钢铁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领域学协会的60余名委员及参会代表参加会议。冶金环保分会秘书长、中冶环保副总经理朱晓华主持会议。 

  此次会议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旨在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中国金属学会副秘书长郝志忠参加此次大会并发表致辞。郝志忠代表中国金属学会对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希望冶金环保分会通过形式多样的工作形式,搭建科研院所与钢铁冶金企业交流沟通的桥梁,将更多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钢铁冶金行业污染防治领域,持续助力钢铁冶金工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冶金环保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冶环保执行董事、总经理李惊涛做工作报告。李惊涛全面回顾了冶金环保分会第七届委员会成立以来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并表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冶金环保分会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通过创新发展多模式行业交流、深化科技咨询服务、强化学会服务功能等方式,推动会员单位及业内专家学者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交流,推动行业发展,共同为冶金行业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在报告交流环节中,冶金环保分会委员、中冶环保副总工程师魏有权详细解读钢铁超低排放评估要点,报告明确随着冶金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不断深入,减污降碳技术、方法和路径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统筹推进冶金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共同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来自钢铁工业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冶京诚、中冶长天、建龙集团及北京中盛博誉等技术负责人,结合自身优势,围绕减污降碳做专题报告。 

  座谈参观环节中,全体参会人员前往宁夏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宁钢集团)参观“熔融钢渣动态连 续处理及余热回收一体化系统”首台套工业示范工程。宁钢集团总经理韩昱向全体参会人员的到来表示欢迎,介绍了宁钢集团的基本情况及在超低排放改造工作中的相关措施,并表示在双控和低碳形势下,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宁钢集团可以与科研院所和钢铁企业共同携手,统筹推进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推动冶金环保能力提升和技术升级,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中冶环保项目团队负责人王宇鹏详细介绍了中冶环保第五代钢渣处理系统“熔融钢渣动态连续处理及余热回收一体化系统”的技术特点,并带领全体参会人员前往现场参观该技术首台套工业示范工程。全体人员前往项目现场,在讲解人员带领下,参观渣罐倾翻机、钢渣高效粒化处理设备等中冶环保多项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实地了解“熔融钢渣动态连续处理及余热回收一体化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处理效果。 

  “熔融钢渣动态连续处理及余热回收一体化系统”由中冶环保联合北京天朗致达节能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宁钢集团为生产实验基地,聚焦钢铁企业钢渣稳定化、极致能效、余热回收、减污降碳等协同治理绿色发展实际需求,在低能耗钢渣处理及余热回收领域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该技术能够大幅提升钢渣处理各项性能指标,实现钢渣处理过程中高品质显热有效回收,降低建设用地和运行成本,有效推动钢渣处理技术向负能负碳方向发展。 

  此次会议还组织参会人员前往宁钢集团火车头博物馆开展红色教育。宁钢集团厂区东北角高坡上几十辆机车齐头摆放,生动讲述着一段段中国重工业发展历史。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全体人员齐聚在“雷锋号”蒸汽机车前,同读一篇雷锋日记、同唱一首红色歌曲,登上“红色号”“雷锋号”“时代记忆号”机车,通过老火车里陈列的书籍资料、老照片、旧物件,共同追忆我国重工业发展的艰辛历程,感悟新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重大变革,更加坚定了以科技创新赋能钢铁企业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 

  冶金环保分会隶属中国金属学会下二级专业分会,以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建立,中冶环保负责其日常工作。冶金环保分会1980年成立以来,始终紧密联系冶金企、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加强冶金环保领域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广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推动我国冶金环境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冶金环保产业和学科发展。 

  今年8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此次工作会议召开正当其时。冶金环保分会将持续汇聚智慧和能量,为推动冶金环保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新动力,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新建议、新启发、新借鉴,号召凝聚全体委员单位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久久为功,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13043558号-1

中冶建研院

中冶环保
TOP
导航